偷偷去獨處。
2021-12-20 14:50:25 505 admin
你是否也有这种感觉?过一段时间,必须去独处一会儿。
网上流传过一份“国际孤独登记表”,“一个人逛超市、一个人去餐厅、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吃火锅……”这些活动按孤独的等级被排序,大家纷纷代号入座,颇有点“比惨大会”的意味。
这样的“独处”,在旁人看来难免有些心酸。要是一个人去吃海底捞火锅,服务员还会“贴心”地在你对面的空座位上,放一只熊玩偶,让你看起来没那么孤单。
子畏独,焉知独之乐?或许,独处的快乐,并不是每个人都懂得享受。在异样的目光之下,在热闹的狂欢声中,逃离人群,偷偷去独处,需要一些勇气。但是,一旦推开了那扇半掩的门,就进入了另一重快活的天地。
平日里,生活总是被填得满满的,上班、回家、社交,风风火火,热热闹闹,最难得的反而是一段独处的时光。
在知乎上,看到一个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很多人开车回家,到楼下了还要在车里坐好久?最多的回答正是“需要独处”。对很多人来说,在工作中,是一位员工;回到家里,是一位丈夫或者父亲,很可能一天之中,只有车上的这段时光,才真正属于自己;在独处中,抛下所有烦杂的思绪,慢慢放松下来,从紧张的工作慢慢过渡到生活的节奏中。
或许,独处,还不仅仅是“一个人呆着”这么简单。很多时候,即便是一个人呆着,还是不停地被外界打扰,因为兜里揣着手机,工作群、家庭群……各种消息轰炸。
对于karen来说,与手机里的讯息隔绝,才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独处”。她把每个周日设定为“NO WiFi DAY”,在这一天给手机断网,给自己腾出一段完整的独处时光。她有时会去长途骑行、去森林里漫步、或是在家宅着侍弄花草……没有了外界的打扰,时间流逝也变得连续而缓慢,一天的时光变得非常丰富,安心而自在。
林清玄说:“孤独是一个人的清欢。”回想起来,生活中很多美妙的瞬间,都发生在独处的时刻。
一个人心血来潮绕远路回家,迷失在新的风景里,发现了一家有意思的小店。刮大风的夜晚,泡一杯热茶,一个人窝在沙发里看书。周末的下午,一个人骑车去公园晒太阳,舒服地躺在草坪上睡着了。一个人去看电影,正巧“包了场”,一个人的影厅没有咳嗽声、说话声,也不用和同伴讨论剧情,电影结束后还沉浸在故事里,在静默中把这份感受延长。一个人旅行,走走停停,邂逅一路的风景……
生命中有很多这样的时刻,并不觉得寂寞,反而很自在。尤其是在繁忙的生活中,懂得独处,就像是掌握了一个恢复元气的秘籍。
往往,在年少的时候,喜欢热闹;成熟之后,反而更喜欢独处。忽而发现,热闹也不过是一群孤独的人凑在一起碰撞出来的聒噪罢了。独处时,没有外界纷扰,欢喜由自心生。
依稀记得,一个月色满园的夜晚,朱自清先生暂别妻儿,踱步出门,找到的恐怕不只一汪“荷塘月色”吧。他在文章里写道:“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独处,也是一种与自己的交往。当人潮退去,当喧嚣归于沉寂,面对的唯有自己。反观内心,或澄澈丰盈,或贫瘠空洞,分明可见。如周国平所说:“人们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因为,独处的能力,关系到一个人能否真正形成一个相对自足的内心世界。”
24岁的木心,借口养病,带着成捆的书、画笔,上了人迹罕至的莫干山,一住就是六年。他每日读书、写作、画画,与漫山遍野的翠竹相伴,与昼伏夜出的猛虎斗智,在这里度过了一段最纯粹、最澄明、最自在的时光。六年后再下山时,陪他一起下山的是100多部中短篇小说,还有无数张水墨。正盛的青春,与最静的清幽,都化作了悠悠时光中一笔一画的深情。
正是这六年独处的时光,为木心先生后来的人生旅程及创作做了铺垫。长久的磨难和漂泊,未曾泯灭他内心赤诚的光,他孑然一身,孤绝而浪漫,淡定而逍遥地度过了一生。先生说:“生活的最好状态,是冷冷清清的风风火火”。他爱的便是这寂寞与清闲,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年,依然眷念地提起这段时光。
庄子曰:“独往独来,是谓独有。独有之人,是谓至贵。”世间多有合群之人,鲜有独有
之人,让人望尘莫及的,便是那份在喧哗中独立自持的坚韧,在清静中内生丰盈的逍遥。
人们常认为独处便是隔绝世界、封闭自我,但是,独处的妙处,在于保持开放的心态,与天地自然沟通。独处,是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
周国平说:“世界是我的食物。人只用少量时间进食,大部分时间在消化。独处就是我消化世界。”和别人一起谈古说今、引经据典,但那是闲聊和讨论,唯有自己沉浸于古往今来大师们的杰作之时,才会有真正的心灵感悟。和别人一起游山玩水,那只是旅游;唯有自己独自面对苍茫的群山和大海之时,才会真正感受到与大自然的沟通。
史铁生,曾经十余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独处,感受着四季轮回、万物生长,也思索着人生命运。“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虽然身体囿于一把轮椅、一个公园,史铁生的心灵却与广阔的天地沟通,灵魂却坚韧而丰厚。
当初,梭罗独自住在瓦尔登湖旁的小木屋里,人们也常问他:"你一个人住在那儿一定很孤独,很想见见人吧,特别是在雨雪天里。"而梭罗从不感到寂寞和厌烦,他享受着与自然亲密无间的生活状态,天地间的万物都是他的伙伴。
独,而天地宽。心胸廓然,又何须在乎身居一隅?独处,不是为了“独”而独。孤独深处,是一种自由的状态,一种淡然的心境。心无旁骛之时,独处,便是一片诗意的土壤,生长出生命的丰盈。
古有,李白独坐敬亭山的“相看两不厌”,也有柳宗元“独钓寒江雪”的孤绝肃穆。今有,独步花园中的惬意无为,独坐咖啡馆的清浅遐思,独酌月光下的自在微醺……
何须效仿文人隐居山间,我们都可找到自己最舒服的独处方式。在独处中,一呼一吸、一张一弛,灵魂缓慢生长,生活淡定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