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神奇。
2021-12-20 15:13:20 502 admin
“今年圣诞,决定给小宝买她想要很久的玩偶,已经开始期待她会有多兴奋了。”
朋友圈里有位年轻的妈妈,最近圣诞临近,她已经开始红红绿绿地张罗起来。在她发的照片下面,有人“语重心长地提醒”道:你家孩子明年就要上小学,是时候告诉她世界上没有圣诞老人了。
这位年轻的妈妈没恼,反而认真地回复说:“孩子早晚都会知道的,我想尽可能地帮她把童心守护得久一点。”
想起有那么一句话,说“成年人的幸福,往往就在于他保留了多少天真和梦幻的部分”,而那是只有在童年的时光里才有机会开辟出的一方乐土。
这位年轻的妈妈或许不一定懂得多么艰深的教育法则,但她一定知道,帮孩子“保护神奇”,实际上是在保护孩子丰富的感受力,与对善良美好的感知。
在电影《美丽人生》的豆瓣评论里,有这样一条留言:“我的父母总是想让我早早地见识到这个世界的丑陋,而有些父母即便身在地狱也要让孩子相信这里是天堂。”
《美丽人生》是一部背景在二战时期的电影,里面有段极动人的情节,讲述的是关押在集中营的父亲想尽办法让年幼的儿子相信这只是一场游戏,勇敢的小孩会获得一辆坦克作为奖品。在电影的结尾,长大之后的儿子回忆说,“这是我父亲所作的牺牲,这是他给我的恩赐。”
回过头来,再看那条点赞近三千次的评论,很显然,它戳中了许多人的心。
与其说教育方式的不同,不如说这出于一种对于社会的认知差异:相对于营造一个“更为美好、单纯的童话世界”,大多数父母总是更倾向于告诉孩子这个世界的“残酷真相”,认为这样可以提前规避掉孩子可能会受到的外界伤害,他们的理由常常是“我来告诉你,总好过你在外面吃教训,受委屈。”
那我们不如先反思一下,所谓“真实世界的样子”到底来自哪里?
是我们基于自己的人生经历总结出的一些“经验之谈”?
是我们用自己的价值观对这个世界建立的“偏见”?
是为了立刻纠正孩子的行为而进行的简单粗暴的“警示”?
诸如“只有爸爸妈妈不会害你”“如果不好好读书长大就只能去捡垃圾”“乱跑警察叔叔就会来把你抓走”......这些话,我们都不陌生。
但当父母说出这些话的同时,也在无意之中忽略了家庭氛围中最重要的——“营造他处没有的温暖与安全感,用爱与支持给孩子建立起面对生活最根本的力量”。
在许多人的潜意识里,似乎有这样一层概念:粉饰的美好是没有意义的,所有的神奇都是只一种哄骗,童话故事只会让孩子无法接受现实,如果想要孩子长大成人,想要他们有足够强壮的筋骨去现实世界里打拼,就要离那些粉红色的泡泡远一点,早一点“认识真实的世界”。
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特意讲过“童话,或者说一个儿童能够自由地表达童真的环境”有多重要:
“它可以阻挡现实的、功利的价值体系的侵蚀,从而确保儿童有足够长的时间去发展他们的想象力、语言能力、探索精神和求知欲。”
这些能力,是他们未来应对现实世界挑战最根本的能力。
过早地戳破粉红色泡泡的行为,对孩子来说,无异于一种“揠苗助长”。
选择“告知世界的真相”,本质是由于父母内心巨大的焦虑或不安无处抒发,或者不知如何解决,于是选择用一层“我为你好”的彩色糖衣包裹好,递送到孩子嘴边,假装成一剂苦口良药。
在以“营造童话氛围”最为出色的迪士尼主题乐园里,常有类似令人遗憾的事情发生。
迪士尼是一个全然沉浸式的主题乐园,每一处细节都以给游客创造绝佳体验为目的。比如在游客的视野里,永远不可能出现两只米奇,每一只人偶都要充分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不能让游客意识到“是人在扮演”,甚至迪士尼的卫生间里不安装镜子,因为镜子里反射的一切也是现实的一部分。
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让游客“入戏”,让每个身处其中的人相信这一切的“真实”。
但迪士尼的工作人员在采访中说,在国内,很多时候“出戏感”不来自于迪士尼乐园,而是来自游客自身。“许多家长看到孩子对人型玩偶表现出害怕时,会立刻跟孩子说,这是假的,这是人扮的,别怕。”
因为相对于“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孩子对玩偶角色建立认知与好感”,“耐心地诱导孩子上前与玩偶互动”来说,简单粗暴地用“成人的经验”居高临下地“安抚”住孩子当下的情绪显然轻松容易得多。
可这个行为也在不经意中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打破了孩子对于“神奇”的信任与向往。
在《奇葩说》一场关于“要不要告诉孩子童话是假的”辩题中,辩手傅首尔说了一句话我很喜欢。她说,“其实我们大人,应该做那个比孩子更加相信童话的人。”
这句话的意思是,作为成年人,我们更应该知道,童话是假的,但童话能够传递的美好是真的。我们更应该清楚,在这个世界上,好奇心与想象力是多么珍贵的东西。
我们更应该明白,愿意相信神奇,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那是迸发爱与勇气的源头。
其实,不管对大人还是小孩,“相信神奇”都具有着强大的力量。
“人对于虚构的事物,本身就有一种强烈的需求。”经济学家薛兆丰教授说,“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人有想象力,人相信想象力,相信神奇。”
“因为我们眼之所见那些巨大的物质财富,并不是一瞬间达成的,而是经过漫长的时间、长期的劳作才能建成的。如果没有对神话、对传说的信任与向往,人是很难聚拢起来去做一件事的,就像那些建造教堂的人,明知道这辈子也不可能看到教堂建成的那天,但还是会修,因为他心底相信那种神奇。”
小到一个孩子,会因为相信花花草草都有灵魂,就自然而然地学会“不踩踏草坪,不乱摘花朵”,大到一个民族,会因为相信“后羿射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这样的神话故事,而团结在一起,一鼓作气,去完成那些看起来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事。
我们知道那些都是神话,但我们又分明被那些精神影响过,当真的勇敢去做的时候,我们不会想起“那都是假的”,而是会打心眼里相信一切神奇都可以成真。
美国CNN一个关于讨论新冠肺炎的儿童节目里,小朋友小心翼翼地提问:“今年,圣诞老人还会来我家吗?”
世界顶级传染病专家福奇一本正经地跟小朋友解释道:“我前段时间才去北极给圣诞老人接种了疫苗,他们已经准备好要出发啦,你们不用担心。”
在疫情反反复复的日子里,在惶惶不安的情绪中,一个不存在的圣诞老人,成为了孩子心里对美好世界最固执的期许,也映照着一个成年人心底尚未侵染的童真。
越是难过的日子,我们就越相信这种神奇,越要为彼此保护心里这种神奇——
那是一种精神上的依傍,是围绕在身边永远温暖着我们的存在,也是在遥远处引领着我们向前走的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