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文生活
  • 首页 » 人文生活 » 書店,離書越來越遠了嗎。

書店,離書越來越遠了嗎。

2024-10-18 16:05:50 263 admin

 

2012年,是书店生存最艰难的一年。近万家的民营书店相继倒闭,占总数的五成。

但就在所有人都在感叹着“书店将死”时,新式书店却带着更包容的方式重回大众视线中。

这是一个后书店时代,图书有了更多的生存方式。

无论哪个年代,人们都需要阅读。书店不会消亡,它只会不断重生。


80e28c80-ee27-4e32-b616-425d185b231c.png


每年都有“最美书店”的评选出炉,每年都有新晋的网红打卡书店。

书店要美,似乎已成为今天的商业共识。

而国内,第一所以设计闻名的书店,大概要属诞生于2013年4月上海泰晤士小镇一脚的钟书阁。

经过一整年的紧张筹备,耗费40万元的设计费用,和1000平方米的占地面积,贮存了6万册的藏书,采用黑白交织、古典与现代相融合的空间设计,让钟书阁一横空出世,便夺下了“上海最美书店”的名号。

钟书阁一反传统书店的朴素,将空间设计发挥到了极致。在这里,寻书变成了一场探险,读者可在不同的时代穿梭。

一层的钟书阁,古典似迷宫,采用九宫格的设计,每个空间都有不同的主题。

二层的钟书阁,明亮如圣殿,透明的穹顶和洁白的墙体,让人不自觉就压低了声音,放慢了脚步。


2a1fd060-9c3d-4bef-8dd6-ce10df9be540.png


除此之外,钟书阁的设计中多见镜与螺旋。陀螺式的楼梯,和铺满上方的镜面,为书店带来了浓郁的魔幻感。行走在其中,眼及之处皆是书籍,似真似幻,当真是一个书的天堂。


76b11d7a-59c5-4d75-be8e-3855acc3e6a4.png


从“上海最美书店”,到“中国最美书店”,钟书阁在六年的时间里,在苏州、北京、杭州、武汉等城市纷纷落脚。每一个城市的钟书阁,都不太相同,与其城市本身的特性相关。

钟书阁的出现,证明了濒临死亡的实体书店也可以回春。杭州店在开幕当天,人流量甚至达到了20000次,最后不得不限流进入。


ebc54417-0c18-4c25-914a-fa7e5b237965.png


到底要不要追求书店的设计感和颜值,也曾在网上引发过热议。有人认为这是在舍本逐末,丢掉了书店应有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是书店的迫不得已之举。

事实上,钟书阁前身,诞生于1995年的钟书书店,在成为“最美书店”之前,已经关闭了三分之一的店铺,剩下的也岌岌可危。

钟书阁的创办者金浩面对争议,这样说道,“希望读者因为钟书阁的‘美’逐步喜欢书店、愿意走进书店、从而让大家养成多看书、多读书的习惯。”

文化氛围是引导和栽培出来的结果,发自内心爱书的永远是少数人,但如果能有办法让人们对书产生热情,愿意留出一部分时间去了解,美又有何不可呢。


579271f8-0669-4765-8901-1036e786648d.png


就连那个曾靠着统一红色招牌,在全国遍地开花的新华书店,也邀请了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为其进行了新的设计。

位于上海爱琴海购物公园的书店“光的空间”,用朴拙的方形镂空木制书架,为读者打造了一个和谐的阅读空间。


7c772c28-0d9b-4e43-8da8-c1e1c3cef3f7.png


因为书店所处的商场外部看起来很像一枚巨型蛋,大家也亲切地称其为“安藤蛋”。

安藤忠雄知道后,还挺开心。蛋在日语中和“卵”是同一个字,他说,“卵意味着生命,意味着孕育。”

而这,也正是“最美书店”的价值所在。


1c1e37d5-c48b-4160-8961-dca52ae3f6dc.png


西西弗书店的董事长金伟竹曾说过,“我是个生意人,不是文化人”。

目前已经有400多家实体店的西西弗书店,可能是当下规模最大的新连锁书店了。

然而西西弗的盈利不是靠卖书,而是靠店里的咖啡饮品、常驻文创品牌和会员制度。毕竟一本图书的毛利率仅有20-30%,而文创产品和饮品的毛利率则是书籍的2或3倍。

这种复合型书店商业模式,最早可以追溯到诚品书店。

2012年,诚品书店在“百货购物”的类别中,拿下了台湾《天下杂志》评选出的金牌服务大赏第一名。

而在入驻内陆的诚品苏州店,除了图书之外,其他空间被200个餐饮、服饰、生活方式类的品牌所占领。商场和餐饮比重达到65%,书业只占三成。

书店不再是为了卖书。作为消费环节的一部分,书店将自己打造成文化品牌,融入商场之中,是部分书店的新谋生策略。

纵观中国书店行业,复合型书店可以说是当前发展最好的类型。言几又书店,融资2.4亿,新增店面40余家。而源于日本,入驻国内的茑屋书店,走的也是相同的战略。

书店售卖与书无关的事物,有违它的本质吗?

一个网友是这样回答的,“如果在咖啡店里消磨时间花费的百元钱用在书店上,我觉得对社会来说更有益处。”

这个看似贩卖文化的商业行为,也可以说是在重塑文化。

就像金伟竹说的那样,商业和文化并不矛盾,文化可以为商业带来机会,商业也可以反哺文化。


284069f9-8faf-4e27-86ab-b56b0e2e4cca.png


商场里的连锁书店,不再是单纯售卖图书的地方,它类似于一个生活空间。书店成为了一个品牌,有它所代表的价值,和其所象征的生活方式。而图书,则是这种生活方式的一个标签,一种元素。

或许连锁书店的选书没有那么高的标准,甚至可以有些快餐式。

但它所传递出来的积极的生活观念,同样有其价值。


9753b7bb-c60d-43fd-9580-cc5279251279.png


武大店的豆瓣书店倒闭了,北京总店也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滋养了上海几代人的季风书园,也在众多书友的蜡烛祈祷中悄然关闭。

欣欣向荣的是新式书店,对于传统的民营书店,尤其是不被畅销书榜所左右的学术书店,在今天走得可以说是步履维艰。

它们更多只是在维持生存。

但书店作为人类的精神家园,即便在复合书店、最美书店层出不穷的今天,也依旧需要有它的坚守和担当。

承担了这个任务的传统学术书店,可以说是知识分子和爱书人士最后的堡垒。


117ca6cb-1e88-4587-bfc9-4aa7cc38f669.png


北京海淀区附近的一众学术书店,如今唯一留下的可能就是万圣书园了。

经历了四次搬迁,融合了多家民营书店的万圣书园,被认为是当下最具学者气息和风骨的代表。

在万圣将近8万册的图书当中,有一半以上的品种一年甚至两年才能够卖掉1本,沉没成本极其高昂。但如果一本书放700天才能卖掉1本,那卖掉以后根本不挣钱。

而这样的书,占据了万圣书园的绝大部分。

万圣的补货原则不是销量优先,而是与书籍的重要程度相关。甲级乙类品种不仅不能缺货,还要保持一定的存量,甚至优先续添,从不因为不好卖而怠慢这些品种的续添和补货。

如果说书店是有品格的,那非万圣书园莫属了。

这里没有多样的盈利模式,就是单纯靠卖书。尽可能缩减销售成本,维持店铺的生计。


8b6efcc8-886e-4240-ac2f-3a8ebdf8915b.png


不同于新式书店的讨好,传统书店始终坚守着文化的最底线。万圣书园能留存下来,和它的忠实读者群,以及被滋养过人反过来的资助息息相关。

它们如何生存,以及还能生存多久,最重要的还是“人”。有人在坚守文化,就有它们生存的空间。

传统书店从不大张旗鼓,它们要的是细水长流。


fd33846b-38a4-4ef3-9f04-a4a555809575.png


在中国,书店是到明清时才有的概念。那时候书籍属于稀有的资源,知识也被统治阶级所掌握着,寻常人若想读书,必要花费一番心血才行。

而如今,知识成为触手可得的存在,甚至因为过度繁杂让人无所适从。但正是因为如此,我们也更需要书店了。书店不该死亡,也不会死亡,它只会因不同群体的需求,有了更多的存在形式。


9b06d930-86da-4da9-8280-5008c243b52e.png


书店成为了一种共享。

如今,我们提到的书店,可能更多是售书与看书相综合的地方,我们需要的不是书,而是书所带来的宁静。

位于阿那亚社区的海边孤独图书馆,开馆至今人员爆满,总是需要限流。处在宁静的馆内,看海水敲打岸边,好像人也就放松了下来。高晓松的“晓书馆”,自成立以来,读者络绎不绝,慕名打卡而来的有,但也不乏真心留在这里看上半天书的人。

这些读者或许没有那么高的鉴赏能力,但若能让他们有对读书的向往和热情,何尝不是一件好事情。

书店是一个文化空间。

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单纯的购物并不能满足他们了。在周末,想去滋养精神世界的人越来越多,各种沙龙活动也就出现在了各大书店中。

在方所书店,尽管喧嚷吵闹,却总有风趣的作家学者,或是艺术家前来举办讲座。在page one书店,家长可以带着自己的孩子参加各种文艺活动体验。而单向街书店,更是为追求独立思想的年轻人打造了一处精神交流之所。

成为了互动场所的书店,人们对精神世界的陶养不再局限于书本之上。对比于过去单一的汲取知识的方式,文化空间反而为人们带去了更多的热情。


6c721a65-8af0-454f-8721-c2d4fcb81ec7.png


书店最大的价值,是启蒙。

也许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书店并不稀缺。但对于一个寻常的小城,书店可以说是一个城市的启蒙。

义乌曾有一个溪流书店,这个名字还是文人艾青提名赠予的。

民谣歌手在这里逗留过,作家余华也在这里喝过茶。这里随处可拾得的人文书籍,滋养了一代代的义乌人。

尽管溪流书店不再了,但越来越多的书店开始在小城安家落户,它们或许不会像溪流那般质朴,但却让一个地区摆脱了文化荒漠的窘境。


027104d2-5b73-4bca-8b18-3e272de56121.png


在被视为“化外之地”的哈尔滨,几个年轻人从国企离职,在中央大街开了一家“雪岛书店”。尽管书店一整天的盈利,还比不上卖两台手机。

2017年吴晓波来哈尔滨,对当地年轻人留下一句话,“只要你们选择留下,东北就有希望。”

而雪岛书店,以及全国各地同雪岛一样正在摸索的独立书店,就是这座城市的希望。

尽管书店历经沉浮,却仍在社会上顽强留存下来,是因为这由无数书籍所打造的文化空间,始终是我们精神的温暖之所。柔和灯光下的一本书,总能让我们安静下来。

毕竟一座城市里,只要书店在,希望就在。


 

« 上一条:過秋天。 « 下一条:「天水」都有。
济南市高新区经十路5777号万科金域中心A座1801-1803
service@jnsjsm.com
400-659-7887
0531-86515378
Copyright © 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 ICP证:鲁ICP备160173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