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
2024-08-16 15:16:01 277 admin
师者,我也。大师者,无我也。
这是在《师》篇结束的最后一句话,原意想传递“只有在无我中,才能找到真我”。
笔者看到国内许多做设计者、美学者、艺术者,多用“非我”“伪我”在做设计、在做艺术、在做美学,故用十年的时间思考此事,核心就是重新找回“真我”,帮助中国文化实现中国意识的现代化。
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已经遇到两件事,第一件事就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意识已经“西化”,已经不再具有东方性的意识。第二件事就是我们的文化意识还停留在过去,没有实现意识的现代化,停留在过去意识却已西化。目前在中国只有做文化创新的人才有可能深入其中。
看清这两点故在「师」视频中提到,“日本找到一个好老师,我们却甘愿做一个坏学生“,想用日本意识的现代化之路,为现在中国文化的问题诊个脉,没想到这个设定招来一片骂声、一片声讨之声。
今日之设计、之美学、之艺术、之文化的困局在那里?我们又该如何突围?我想许多人并没有想这个问题,只是觉得中国文化璀璨无比、浩瀚无比,任何的说它不好都是罪人,却不知让文化停留在过去的人才是罪人。
中国文化是一种往古即今、来今即古的意识体系。不似西方那种批判过去,才能找到未来之路的意识体系。过去、现在、未来其实,都是“当下”。
在中国古代人才有三个标准和阶梯:专才,通才,神才。
专才,是通晓一门专业的人。这是术,也是器。过早的定型往好了说是成器,往不好了说一辈子也就是一个匠人。所谓匠心也就是一门手艺之心。
通才,是通晓各有学问的人,这是法,也是古书说的君子不器。在中国古代,人们并不希望一个人,早早的定型成器,也是希望这个人,未来有更高的上限,有更多的可能。通才之心也就是赋予之心和富裕之心。
神才,是知道文化和意识起源的人。过去即现在,现在即未来。如果能把文化和意识起源的神性为自己所用,就不存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神才之心也就是天地之心、万物之心和神性之心。
现在的社会把专业捧得太高,把通才和神才贬的太低;把科学捧得太高,把文化和意识贬的太低。故许多人不去做文化和意识的未来之思考,凝固在过去。
什么是“非我”?就是意识中,所有知识、观念所学到的技巧、方法都是“非我”。
什么是“真我”?就是在“无我”中找寻到的自己才是真我。
在中国文化的意识里真、善、美,“真”始终排在第一位。何为“真”?用“非我”做出来的设计、搞出来的艺术、学出来的美学是真吗?
那“真我”又是什么?---感知和觉察。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不同。西方文化需要不断批判过去才能走向未来,而中国文化却是一种往古即今、来今即古的思想体系。
道德经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仁义、智慧多数不是本然、本真、本心、本性。看似是观念频出、智慧频出,实者是距离本然本真越远。找回真我,远离非我需要用感知和觉察。
心即性、性即神、神即道。所有的认知都无法走通真我的路径,只有用感知才能找到无我中的真我。
忘我,无我,真我。无我为道、真我为德。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亲近于道,需要做到“忘我”,如果能做到“自忘”,便可摆脱“非我”的缠绕。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虚中
渊乎似万物之宗。 |渊心
挫其锐 |歛(lian)神
解其纷 |止念
和其光 |藏心于心而不见
同其尘 |混心于物
湛兮似若存 |存神于无
用我自己的理解就是把自己的心,看作一谭湖水,看见一物便是在心湖中投下一颗石子,不是解读石子而是解读石子荡起的涟漪。不动脑、不动心、不动念,以物观我、以物应心。这便是无我中的“真”,这也是现代艺术、现代设计、现代美学最缺乏的。
日本的诧寂只是真实设计、诚实设计的一种,而无我中的“善”便是气韵、便是能量、便是精神、便是诗意。
你居住的空间不是物质空间而是精神空间。你设计的物品不是物质物品而是精神物品,而无我中的“美”是独与天地之精神往来、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是“空”与“间”的对望、是“止”与“瞬”的间隙、是“无”与“微”的透彻、是“气”与“生”的升腾、是“幽”与“错”的惊愕、是“合”与“息”的巧妙。
无我中的“美“是神性之美、是精神之美、是能量之美、是诗意之美、是忘我之美。深陷其中自在逍遥,从忘我中找寻无我,从无我中找寻真我。又让观者回归本真、本然,回归本心、本性。
无论艺术、设计、美学还是文化,合一归真都是它们最核心的理念。找回真实,找回诚实,诚全而归之。
有道是:道本无形,贵乎自然;无非妄幻,似梦似实。往古即今,来今即古;守中抱一,虚心无念。见物知道,知道见心;无必生有,有必归无。
无心,任其自然,以天地之心为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