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文生活
  • 首页 » 人文生活 » 想多了。

想多了。

2023-01-09 09:37:14 336 admin

 


QQ图片20230109091003.png


前阵子,听朋友说起自己五岁的孩子。她说,她常常被孩子画的画“惊”到。

孩子的观察力,那些生猛大胆的配色,那些笔下被成年人习惯性忽略掉的细节……

她说,“因为小孩才不管这样画合不合理,更不会在意这样的画别人喜欢不喜欢。他只是用他的想象力,用他的本能和直觉在画。有时候看到孩子这样,真的会舍不得把他送进美术课去‘学习’画画,而是希望他能继续天马行空地画下去。”

忽然觉得,这件事也挺有意思的。一个费了几十年工夫接受了良好教育的家长,回过头来,在人生的某一瞬间竟然如此羡慕小孩子身上这种“可贵的无知”。可转念一想,也对,因为这种“天真”往往就是一点一点丧失在规训里的。当然不是说受教育不对,而是,当一个人一旦接受越多的教育,学会更多的方法,也就越难忍住不用自己的大脑,也就越不容易替换成如“孩童般”用身心去感受世界的模式。

只不过,更有意思的另外一面是,很多成年人,积累的越来越多的人生经验到头来好像又变回“当头一棒喝”,告诉他们说,有时候解开人生问题的关键其实就是——你想多了。


QQ图片20230109091021.png


QQ图片20230109091042.png

 

曾在一篇讲插花的文章里,读到一句很有意思的古语,叫“凝思量即背”,传言是一个禅僧写下的他对插花这件事情的感悟。意思就是,当你过分地思量,亦即背离了插花的初衷。想得太多,感受太少。


QQ图片20230109091107.png


我有一个做饰品的朋友,她的作品在北京几家小有名气的冷门商店都有售卖,或许是收获到了一些固定的客群,自然也就少不了开始有人模仿她的东西。但有意思的是,无论对方怎么“用心良苦”地模仿,不管是从用料上、配色上,几近相似,甚至粗看确有几分风格上的雷同,但真正喜欢她饰品的人,还是三两眼立马就发现,蛮不是一回事。

要说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因为这位朋友做东西,用到手的地方远不如用到“感”的地方多。不是在用技法做,甚至不是在用头脑做,而是在用身心做。

她常常跟我们讲自己面对材质的感受,诸如珍珠和银,她觉得银的骨感是硬的,个性里有坚硬的东西,但珍珠不太一样,有柔媚大气的一面,本质上是柔软的。在面对材质、颜色的时候,几乎全是她非常个人化的流动的感受。所以,就像她自己说,因为从来都是在用直觉做东西,连她自己都很难复制出一条一模一样的项链来,更何况“假以他手”。


QQ图片20230109091130.png


这可能就跟“凝思量即背”的插花之道相通,关乎的,不是别的,正是插花之人如何去看花本身。一朵美的花,和一朵能打动人的花,两者之间的差别恰恰也就在于,你用的是技巧,而她用的是心的感知。

感受多,就能读到万物内在的一气呵成。那是人对物的贯通,往往是没有惯性也没有规律可言的,因而自有一种笃定。而用技巧做成的东西,总还是有一些浮于表面、毛毛躁躁的气息,由是显现出造作与不自然。

 

QQ图片20230109092351.png

 

史航在为陈丹青《局部》一书所做的序言里,写到香港导演刘浩良,回忆他的射箭师父的教诲:“你不是要把箭射进红心!你要想象,箭原来就插在红心中,你把箭从箭靶拉到你的弓上,现在你要做的,只是放手,让它回到红心上。”他写,“这是我读到的对于初心的最好形容。”

小孩子拿起画笔涂鸦,他是很享受的;第一个跳舞的人旋转跳跃,他一定也是很享受的……可当人思虑太多的时候,身体开始不自觉紧张起来,大脑替代感受做全部的判断时,初心就渐渐迷失了,最后也就丢掉了最初捡起这支笔、那把箭的乐趣。


QQ图片20230109091314.png


我很喜欢“享受”这个词,也喜欢看一个人享受在一件事情里的表情。或眼睛微闭,或两耳不闻,松弛自在,像在一个想象中的独特世界里,这种状态是很“养人”的。

朋友的伴侣是个狂爱做菜的广东仔,两个人能吃到一起按道理应该挺幸福的,唯一会让两人拌嘴的原因是男生做饭的时候常常因为过于投入,而听不到女生说话。当然,这也算是“幸福的负担”。因为女生再怎么说起男生的这一“缺点”时总还带着一点赞美的语调。“他在做菜时好像总能进到一种心流里去,厨房里的一切就是为他所造,调兵遣将、行云流水。可做完饭,又是连重复一个笑话都能嗑吧半天的人。”

其实到现在,看看我们身边人,很难得能有像这位男生一样真的能进入到所谓“心流时间”的。大多人的事业也好、爱好也罢,多流于一种形式,思虑的事情太多了,想要的东西也太多了,单纯的享受、投入,找回那种可以令自己不听、不见、不闻的那一件事、那种状态,也就成了某一种奢侈。


QQ图片20230109091335.png


QQ图片20230109091356.png

 

想太多,就像一种机器的提纯,忽略掉所有的细节,忽略掉所有的主观感受,留下一根鱼骨头,索然无味;但享受一件事就像一场盛宴,感官穿梭在丰腴肥美之中,浑浑噩噩、自自然然地浸染着这个世界的真善美。

在意太多,有时候反而会错过人的真性。那种看似最朴素的直觉,往往藏着潜意识中最丰厚的宝藏。


QQ图片20230109091419.png


小时候碰到过一个很好的美术老师,她的课常常是带着我们去户外,有时候去古庙,有时候去公园。有一回我对着一个寺庙的影壁想很久,画画擦擦,犹豫来犹豫去,老师过来问了两句,说,“为什么一定要把圆画圆呢?”“因为不圆就不像了啊”“为什么一定要像呢……如果画画是为了像,那干脆拿照相机来咔嚓一下,不是更简单吗?”

这句话一直伴随着我很多年,画画不是为了像,就像高更也说过,“师法真实,并不是要对着描,不要过多地照抄自然。”那么,我们的人生呢,其实想想也一样,从来也不是为了像,更不必去照搬谁的人生,按部就班地复制粘贴。


QQ图片20230109091449.png


陈丹青在《局部》里讲,艺术顶顶要紧的,不是知识,不是熟练,是本能,是骚动,是崭新的感受力,直白地说,其实是可贵的无知。

孩子拿起画笔,就像一场无知的游历,不想所谓技法规矩,不在意他人评价,亦从未想这是在向哪位大师靠近,他们只是在画出自己心中的景色。有时候觉得,这或也是人生顶顶要紧的,因为人说到底,总要去看自己的千山万水,也总要去过自己的柴米油盐。


 

« 上一条:且慢。 « 下一条:冬天的顏色。
济南市高新区经十路5777号万科金域中心A座1801-1803
service@jnsjsm.com
400-659-7887
0531-86515378
Copyright © 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 ICP证:鲁ICP备160173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