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文生活
  • 首页 » 人文生活 » 注意力緊缺時代。

注意力緊缺時代。

2025-08-20 17:10:15 3 admin

 

散步的时候,我喜欢观察小孩子。

他们有一种生命自带的专注感,对外界天然的好奇心。推车里的小婴儿,发现你在看他,眼睛就像找到了一个锚点,定定地看过来。你人都走远了,他还要扭着头看你。

夏天雨后,总有小孩子穿着亮黄色的雨鞋,踩水。一摊浅浅的水洼,就是他的全世界。看着溅起的小水花,那种兴奋和惊奇,好像发现了自己了不得的超能力。

看着这些没有丝毫时间感的人类幼崽,我也会坐在公园椅子上,放空自己一会。那是很美妙的出神时刻,生活里的ABCD优先级统统不存在了,脑子里各种各样的信息也暂时被清空了,存在的只有当下,呼吸,带着泥土青草气味的空气,雨后微微发涩的蝉鸣声。


031b538c-d226-4735-9ff0-a301fb4df02b.png


这种时候,会想起中国山水画里,总有一个小小的,静立在山水之中的人。也是一样的出神,一样的属于孩子的状态。

跟这样的状态相对应的,是早晚高峰的地铁。

步履匆匆的人们,拥挤的车厢,几乎每个人都拿着手机,娴熟而痴迷地点击、滑动、翻阅……今日新闻,热搜八卦,搞笑视频,知识博主的好书推荐,各种商家平台推送过来的优惠劵……

如果按注意力的自主程度来划分人类社会周期,现在的我们,是不是走到了一个“注意力紧缺时代”?


1d675156-e7a1-4619-a13a-6ee15197a0e8.png


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

你准备买一本最近工作里会用到的书。拿起手机,一大堆弹窗涌上来:喜欢的剧集更新了,先码上;新电影上映,评论褒贬不一;某购物app弹出一个红包并告诉你活动截止日期,你搜了搜最近想买的东西,准备等会再下单;给几个博主点了赞,又收藏了几个可能会用到的帖子……

大概过了半小时,你才会如梦初醒地嘀咕一句:我刚刚是要干啥来着?

是不是似曾相识?这是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会有的体验。数字技术让激增的信息以一种极具诱惑力的形式大量呈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沉浸在“无尽的点击”之中,但我们的大脑“带宽”还不能适应如此密集的信息,就好像一条人行步道无法同时容纳好几辆越野跑车,注意力分散就成了一种必然。


3189bac4-d8df-4875-afa5-a2444a22b4f7.png


“时间管理”这个概念兴起的时候,很多人都在学习“柳比歇夫时间管理法”。柳比歇夫是前苏联昆虫学家、哲学家、数学家,也是一位“时间管理奇人”。82岁去世的他,留下的学术遗产不仅数量惊人,还跨越科学史、农业学、遗传学、植物保护、哲学等多门学科。

惊人的学术成就背后,是一个记录时间的小习惯:柳比歇夫每天都会记录下自己做每件事的精确时间,并按类别进行月度、年度统计,像一个一丝不苟的“时间会计”。这个习惯他坚持了56年。


ecaa9ae3-cb5b-42a2-889c-e750770bdfd9.png


如果借用柳比歇夫的时间记录法,记录现代人“注意力账户”的分配情况,数据可能是惊人的。根据《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截至2024年底,平均每10个中国人里,就有7个人刷短视频,每个人平均每天刷短视频的时长是2.6小时。

如果我们把时间线拉长到一年,人均花在短视频上的时间就是949个小时,相当于39.5天。如果把时间线拉长到十年,这个数据约是395.5天,整整一年零一个月!而这还只是花在短视频上的时间。

意识到这一点,你又打算如何分配你的“注意力账户”呢?


8a56b041-d049-466c-83d7-ca0ec596deba.png


我自知做不到像柳比歇夫那样精密记录自己的时间,却也对这样郑重使用自己生命货币的人充满敬畏。

就像花钱购物一样,用时间这样宝贵的“生命货币”来换取什么,其实需要很大的智慧。同样的100块,有人会买10样性价比之选,刚开始觉得占了大便宜,家里放久了却渐渐觉得鸡肋;有人却可以根据自己的核心需求,买一两样最称意的东西,每次用都觉得幸福,越看越喜欢。


271bad14-9b03-48a2-a35d-14167428fef0.png


是的,“时间”这样东西,绝不仅仅有数量一个维度,还存在纯度和密度。同样的1个小时,专注于某样创造活动,欣然忘我,跟被动地刷手机,获得的体验完全不同。所谓“生命质量”,就是在这一小时一小时的累积里,有了截然不同的呈现。

说起来,其实生命中的美好,都孕育自“专注”。一个人愿意关掉手机,专注跟一个人吃一餐饭,那对方一定是他重视的人;一个人看某个人的眼神总是专注的,那就是爱的起点;一个人在做某件事时总能全神贯注,不觉得辛苦乏味,这件事就是他的天赋所在。


686c1331-7888-46be-86a8-b8a1cd612032.png


心理学里有个概念叫做“心流”。指一个人沉浸在某件事中,感受到平静和幸福,忘记了时间的存在。如果给时间的质量打分的话,这种“心流”状态大概是最高级。而我们的文化里,其实处处都有这样的心流时刻。

陶渊明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龙门石窟的佛颜微笑……这些穿越过千百年时间仍能让人“出神”的诗、画、雕塑,正是出于一个个具体的“心流时刻”。这种专注平静的力量是如此之大,直到今天,仍然能在瞬间唤起我们心中的澄明之境。


fa8f78e0-aa3a-474f-b787-a3e3d80c3d4a.png


082ee1be-520e-4c48-8539-82dc21662c35.png


前几天看蔡志忠说自己的时间管理习惯,又跟柳比歇夫截然不同。他的原则是不用表,不看时间,这样时间就不会被人为的刻度给切开,好像一块无边无际的空白画布,任由自己去创作。外界看来的高产和持久的创造力,都跟这个习惯分不开。

我们大多数人可能无法做到如此极致,但也应该主动为生命创造一些留白,给自己一些机会感受唯有专注才能产生的生之韵味。而创造留白的第一步,就是把那些消耗着注意力却不能带来高质量生命体验的东西,清理出去。


c523c7e2-ee91-4a79-9e04-10873869b6f9.png


这两年,每隔几个月,我就会抽出一天的时间进行一场“信息断舍离”:不怎么打开的APP,经常自动推出的弹窗,攒了很久觉得“总有可能用到”,但也一直没看过的知识碎片……

一开始点删除键,总有点心疼:万一以后能用到呢?但真清理完,心里只剩下清爽和痛快。时间久了,发现自己也并没有错过什么重要的讯息,反而多了一些深度读书、聊天、跟自己对话的机会。


3dde0ff2-1a0c-486e-a8e7-8ba5c688b311.png


我想,面对我们现代人常有的“错失恐惧症”,解法不应该是“更多地占有”,恰恰是“有决断的放弃”。

在放弃和清理的过程中,真正重要的东西才会自然而然地显现。那是能够让我们忘记自己的事,是心和心连结的体验,是生命本能超越理性的时刻。它们蕴藏着生命真实的可能和欢欣,也是碎片化时代,我们真实活着的证据。



 

 

 

« 上一条:味蕾開的處方箋。 « 下一条:没有了
济南市高新区经十路5777号万科金域中心A座1801-1803
service@jnsjsm.com
400-659-7887
0531-86515378
Copyright © 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 ICP证:鲁ICP备160173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