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子紅了秋天。
2023-10-11 14:06:24 393 admin
秋叶嫁了微风,柿子红了枝头。
若无闲“柿”挂枝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当第一片叶子开始掉落,柿子知道,秋天来了。
千万年的成长史,为浪漫的中国人书写柿子留下了足够多的时间。
刘禹锡《咏红柿子》有“晓连星影出,晚带日光悬”;陆游辞官后万里归来,恰逢秋收时节,写下“甑炊饱雨湖菱紫,篾络迎霜野柿红”的美句;近现代诗人萧梦霞行至南屏道中,留下了“江南九月堪留恋,豆荚初肥柿子红”的感慨。古往今来,中国人对柿子的喜爱和留念,大概从来没有褪色。
跨越时间与空间,当柿子树从中国遥远的西南边陲一路染红北方的秋天时,我们驻足或者沉思,只为了某一颗柿子,一切变得有迹可循。
当夏天成了故事,万物将休确有柿子肥繁。
一到秋天柿子成熟的季节,晒秋,便成了许多南方古镇的一道风景。
拿隽秀的山河当背景,以大地为画布、粮食作画,中国人精神气里跨越千年的质朴感,将这种原始的浪漫发挥到了极致。青山绿水,白墙黛瓦,雾气下素面朝天的远古村庄,当花花绿绿的果实自由降落,晒满房梁的时候,这个秋天,又多了几分诗意。
晒秋,也晒红了整个江南的秋天。
在安徽歙县上丰乡的姬川村,柿子一红,秋天就来了。
这里的村民世代靠种柿子为生,村内三四百年历史的老柿子树至今依旧随处可见。和所有江南古镇一样,农家秋收后晒粮食,是姬川村永远不会缺席的传统,而柿子,又让这江南的晒秋场上,多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早在《民国歙县志》中就有记载,“柿产十都姬公尖者最美,其柿饼制法亦佳”。这里的柿子树大多种植在海拔七百米以上的群山之中,每年霜降以后,正是秋高气爽的好时节,姬川村的采摘季就此开启。
这种时候,巧手的村民们可不会给任何一个柿子落单的机会。采摘回来的柿子刮除柿蒂,去皮后用棉线将柿子串成一串,整整齐齐的挂在晒场上,任秋风一日日的吹着,太阳来了又走了,而这一个个形似灯笼的小柿子就默默的伫立于此,什么话也不说。
郁达夫说,“山上的红柿,远处的烟树人家,郊野里的芦苇黍稷,以及在驴背上驮着生果进城来卖的农户佃家,包管你看一个月也不会看厌。”李白若是在秋天路过姬川村,相看两不厌的,大概也一定会有柿子树吧。
这样想来,真想做一颗成熟在秋天的柿子呀,就这样一尘不染的袒露在姬川村的秋风里,虚度光阴,远处有群山、丘陵,雾气缭绕,头顶是青砖、白墙和缓缓走来的你。在清晨便开始等待,从早到晚,等着夕阳照亮晚霞,等着太阳照常升起,等我周身挂满了白霜,等我在落日的余晖中和秋风说再见,秋风说,我已甜在了你的心里。
离开徽州的姬川村,往西北走上一千二百公里,来到陕西临潼。
这里的柿子因其外皮火红、果肉晶莹透亮,而得“火晶”之名。从唐太宗在骊山脚下扩建宫室之后,将柿以奇花并木,引植于此观赏算起,火晶柿子的栽培大概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想当年《长安十二时辰》热播之时,张小敬拿着麦秆扎进柿子利利索索一吸溜,就这一幕,馋哭了多少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
因其小巧玲珑,一口一个,加上味道甜如蜜,比起名声在外的“火晶柿子”,当地人更喜欢叫它“一窝蜜”,简单直白,却有一种把心都掏给你了的感觉。
火晶柿子大小如鸡蛋,拿在手心里得小心呵护着。这么水灵灵一小玩意,从把到尖儿、从皮到心儿,无不透露着自己吹弹可破的讯息,实在可爱。
陈忠实写,“食时一手捏把儿,一手轻轻捏破薄皮儿,一撕一揭,那薄皮儿便利索地完整地去掉了,现出鲜红鲜红的肉汁,软如蛋黄,却不流,吞到口里,无丝无核儿,有一缕蜂蜜的香味儿。”如果宇宙是个火晶柿子,就让它在食客老饕们的嘴里爆炸吧,脑海中这么想想,倒是有些馋了。
在临潼,还流传着个关于吃柿子的有趣小故事。话说临潼人早前卖柿子从来不用称,而是等客人吃好后数地上放的柿子把。
一天,来了一不知道规矩的外地人蹲在河边吃柿子,吃一个便将把儿顺手扔进河里,等算账时,卖柿子老汉看他手里只一个柿子把,心里疑惑:吃了半天,咋才吃了一个柿子啊?
故事终归是个故事,却不难从中看出临潼人真诚质朴的性格。如果在冬天去看兵马俑,景区的出口处就能看见许多摆摊卖柿子、柿饼的大妈们。
打她们的摊前走过,便一个劲的往你手上塞吃的,一边塞一边说,“都是自己家种的,别客气,不买不要钱”。
这样的热情,说它是冬天的一把火可能会略显夸张,却似那秋风过后,叶子落尽的枯树枝头上满满的红柿子,沉默着,你见或者不见,它就默默的在那里,微弱却有力量,温暖着你的眼和心。
深山之中,野树枝头,任凭北方凛冽的风怎样吹它,那小小的柿子们就是要稳稳地挂在枝头上,独自耀眼。这种感觉,有点像秦腔里西北汉子们似乎自远古来的那一嗓子,观众一睁眼就被震撼了,内容却质朴,充满了生活气,一点一滴,娓娓道来。
若是秋天到了临潼,朋友见面,什么也不必多说,拿上一打火晶柿子,感情深,一口闷,都在柿子里了。
秋天走了,再想起它时它已不在此,但是,我们还有柿子呀。
柿子因其具有的“柿柿如意”、好“柿”发生等吉祥寓意,不管是吃它,还是作为摆件放在家中,当做清供的装饰品,都难免被它质朴与可爱的气质打动。
汪曾祺在他的《宋朝人的吃喝》文章里曾经提到过:“五代顾闳中所绘《韩熙载夜宴图》主人客人面前案上所列的食物不过八品,四个高足的浅碗,四个小碟子。有一碗是白色的圆球形的东西,有点像外面滚了米粒的蓑衣丸子。有一碗颜色是鲜红的,很惹眼,用放大镜细看,不过是几个带蒂的柿子!”
长桌之上,满桌的美酒佳肴,都因这几颗颜色鲜艳亮丽的红柿子,瞬时显得黯淡失色了。可见无论是吃,还是看,柿子这个充满吉祥寓意的果子,让多少文人雅客在记录它时,从不吝啬自己的笔墨。
自称“柿园先生”的齐白石老人,一生创作了大量关于柿子的作品,柿子图成,他总要提上“世世平安”、“如意”等字,借物寓意,对友人送上美好的祝愿。
白石老人的柿子图里,总是透着一股天真可爱的童真劲儿。《六柿图》中几只不加修饰的清灰方柿,就那样自然随意的卧在於篮里面,天真烂漫,让人一眼便回到了童年。
想起小时候爸爸在树上打柿子,还未成熟的橘青柿子在草地上滚呀滚,我就在地上撵着柿子们跑呀跑,捡起来便小心的堆放在柿子树下的大竹篮里头,等拾掇齐了,便摆放在阴凉的墙角等着柿子成熟。盼着柿子又红了几颗,便是儿时整个秋天最大的期待。
秋天它什么时候来,又在何时走掉了,柿子都知道,但是它什么也没有说。
从南走到北,从夜晚走到清晨,甜蜜着点亮了中国整个秋天的红柿子,大概不会有什么烦恼。
趁着秋色正好,何妨一上街,去街头觅几个甜柿子美味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