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幸,暖居。
2023-01-11 09:17:55 369 admin
冬日里暖居,原本大概只能算是一种小确幸。
睡得懒洋洋起来,拉开窗帘,任由阳光洒进房间,灶台上咕嘟咕嘟煮着热汤,手里捧一杯醇香的热茶或咖啡,准备一本最近心仪的作家的书⋯⋯然而,此时此刻,暖居于很多人却好像变成一件格外珍贵的事,不仅感觉是“确幸”,更多的体会是“万幸”。
当阳光从窗外照到身上的那一瞬间,当冰箱里还有充足的食物,当回过头,看到家人都还好好地一如既往坐在那里吃饭——是啊,万幸,我们还好好在一起。
今年的寒冷,不论是寒潮或是病毒,我想,只要家人还都平安,只要我们一起挨过,便是最暖的所居了。
前两天和好友聊天,两个正在病中的人互相慰藉着对方的情绪。
短短一两周的时间,好像一下子涌出来所有的麻烦,买菜难、买药难、生了病再加上一点未知的不知所措……但我们也都知道,这时候如果精神扛不住,恐怕才是最煎熬的。
忽然朋友发来信息,“快看看外面,今天的太阳好好啊!”我这才从各种买不到东西的焦虑中回过神来,拉开窗帘,原来今天竟是这样好的晴天。
忍不住搬了把椅子挪到阳光最好的窗下,闭上眼睛打个小盹,任病容和情绪在阳光里舒展开去。脑子里闪过谁说过类似的话:这世界上最美好、最珍贵的东西,往往都是免费的,比如阳光。是啊,阳光的暖,不就是最好的良药吗?
听西北的同事说,他们那儿就管晒太阳叫晒暖暖,轻声。所以一到冬天,但凡有日头,墙根下就会出现一排老人坐着晒暖的情景,老人抽着旱烟锅子,拉着家常,对他来说就是关于故乡冬日的记忆。南方则有地方管晒太阳叫孵太阳,一个“孵”字,说的像是有什么生命力量正在阳光下孕育着一般。
想起过去在老家,碰到小病小灾,大人也会把晒太阳挂在嘴边。“别在屋里憋着,出去晒晒太阳”,“太阳一晒,精神头就回来了”。可此时此刻我好像才感觉到那些简单朴实的话,其中的真切。人把身体交给阳光,因为阳光天然能扫尽阴霾,轻抚病痛,化开每个人心头的愁绪。
我想,这味所谓“最好的良药”,何止是晒在身上,更是作用在了每个人心里。
就像此刻的我们,越是身处困顿,也就越需要保持良好的情绪,让心犹如被太阳晒着般暖。晒出精神上的暖,一颗向着光的心,何曾放弃越过寒冷。
窗外的街道,行车聊聊,晚上七八点钟,本应该车水马龙的下班高峰,外面就已经安静下来,没有什么行人,只有骑着摩托车载着满车的货物,穿梭在大街小弄送货的快递员、外卖员。
朋友说,他以前很讨厌别人动不动说“烟火气”,用烂了的营销梗,说什么都是烟火气,可最近,当小区门口的稻香村再没有热热闹闹排队买熟食点心的老头老太太,当楼下的小花园再听不见小孩儿们嬉闹玩耍的大呼小叫,朋友之间再不招呼相聚,亲人间只能遥祝各自平安……他好像才忽然明白,原来失去日常生活的冷清,竟如此令他无所适从。
真正的烟火气从来无需营销,因为一旦失去,人就会瞬间明白,自己曾是如何无声无息被它慰藉着。
想起前阵子看过一条新闻,说有广州的朋友,在解封第一天哪哪儿都没去,什么事儿也都不想干,第一件事就是先驱车去顺德吃它一顿酣畅淋漓。
我想或许这就是事情的另外一面。当我们经历过失去,却因而才有机会看到自己真正珍惜的东西,看到什么是重要的,也才会在将来回归正常的那一刻格外看到平常的难得,看见琐碎当中满是暖意的烟火气味。
一日三餐,两人四季,灯火可亲,家人围坐……都如同在这个冬天,变成一句句可感、可叹、可细细咂摸的词汇,变得不仅仅只是往日一种被美化的诗意。一蔬一饭,家人相偎,烟火的暖,那样触手暖心。
有一期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的采访,先生谈及疫情对人类社会的普遍影响时,提到,大灾难之后,人会自己反省,自己学习,可能看清一些事,可能看淡一些事。
而这种反省与思考,或也会慢慢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变化当中。
前两天朋友圈有个大姐说,今天去村子里给他们送货的快递小哥发烧了,她分了一些药给小哥,告诉小哥怎么吃;西安有一家药房,把布洛芬剪成几颗几颗的小份,免费发放给发烧来买药的病人;朋友之间同城异地互相送药,甚至好多陌生人在各种各样的群里互相分享着如何缓解病情的方法……在这些时刻,我突然领会到灾难当中,希望的暖意就是人心的暖。在这个寒冬里如果有最美的风景,或还是看到人和人之间关系的转变。
“有恩有情,有施有报,有帮有助,人与人之间不再是冰冷的孤立。”
多一份共情,多几分暖心。
这个冬天,或许注定严寒,但万幸我们还能相拥在一起,让寒冷的夜也有心的暖与光。
祈愿所有人安度,暖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