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文生活
  • 首页 » 人文生活 » 這樣。

這樣。

2022-11-16 14:37:10 282 admin

 

 

QQ图片20221116140257.png

 

前些日子,因为一些别的事和许久未联系的老同学重新联系上,聊起各自近况时听出他状态不错,于是问他,“最近怎么样?”他笑笑回,“就这样呗,到这年纪了,也没有更多心气儿了,能把家里这些人顾好就已经很不容易了。这样,就挺好。”
也不知道为什么,过后,我常常回想起他的这番话。
放到十几年前,大约不太能同意他这么说。大学毕业,初出茅庐,多少想做一点大事。心里在意的、身体诚实去的地方也多是自己一意想去的。但人常常会有一个转变,尤其在经历足够多的起伏,抑或是有了家庭,有了子女,父母随之老去……当诸如这些状况来临,人心好像就会慢慢不自觉开始一种“回归”。回过头在意身边的人,在意每个人的情绪和内在需求,在意很多很多原本以为很小的事。
就好像,远方的四季和风景固然很好,但如这般,把自己,把一个小家上上下下、老老小小都安顿好照顾好,也挺好。

 

QQ图片20221116140320.png

 

QQ图片20221116140343.png


朋友的转变,未必一定如他所说是因为“没了心气儿”,我想,更多可能是一个人对生活和生命有了更深一层的领会和顿悟。
前阵子看一个留学生博主写的日记。这个年轻人很有意思,应该是一个在国外留学的四川人,因为做饭的视频被网上一些人发现喜欢。他的视频不太像那些带点儿猎奇、探索,或是追求极致内容爆点的美食视频,而是全程略显琐碎、平静的居家做饭记录。甚至有时候,常会暴露出一个厨房新手的生涩出来。但也正因自然不做作的风格,反而给人一种格外的亲切和温馨。
这位博主在一篇让我印象颇深的日记里写——自己为什么开始记录做饭这件事。他说,他感觉到做饭的时间是一段能让他极度松弛的时光。不是赶着上班,于文件堆里、谈判桌上的兵荒马乱,而是可以完全跟着自己的节奏,一点点一步步自然而然进行的从容不迫。“在这件事情上,我很明确知道我不需要比谁好,甚至不需要变得更好,不必达成一个既定的标准”,类似这种“这样,就很好”的感觉让他收获到了深深的慰藉和治愈。
 

QQ图片20221116140420.png

 

于是即便看起来再辛苦,做饭于他已然变成一种享受。
他会在留学生群里探听每个人的“美食情报”,比方哪里哪家小店的熏肉和四川的腊肉最像,他就不管多远地跑去买来尝,一点点在海外复刻家乡美食。当然,还有让他更想不到的是,他这样“平平无奇”的厨艺,这样“不需要怎么努力”的生活,会变成那么多人喜欢看的东西。
想起曾听一个人说,自己很喜欢的自我的状态,是她在某一天忽然冒出来的一个疑问带来的——人为什么一定要变得更好呢?为什么一定要变成别人呢?……最后自问自答一般,好像不需要更好,也不需要比谁好,不需要成为别人,就这样成为自己,很酷啊。

 

QQ图片20221116140441.png

 

QQ图片20221116140506.png 


很喜欢一部电影,名字叫《心灵奇旅》,它把人生隐喻为一次火花的点燃——所有在那个世界等待投生的灵魂,都必须找到能够点燃自己火花的东西,才能够奔赴下一次的人生旅行。
所以,看起来,有的灵魂找到了烘焙,有的灵魂找到了音乐,有的成了拳击手,也有的成了科学家……然后出现一个小灵魂,他以为只要像别人一样去拥有一项“技能”就可以了,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兜兜转转却始终没能点亮自己,反而因为一次阴差阳错到了现实世界。
神奇的是,当他第一次吃到美味的披萨,第一次感受到人群的热络,第一次看着一片叶子迎着光旋转飘落到手心……那一瞬间,他的火花被点亮了。“原来火花不是人生目标,当你想要生活的那一刻,火花就已经被点燃。”
一直觉得这部电影的隐喻其实是很深刻的。没有什么大的道理要讲,却带着看电影的人,用一部电影的时间回过头去更本质的问题上望了又望。

 

QQ图片20221116140535.png 
年轻的时候,大约没有人会渴望成为“普通人”,而是会模模糊糊描画一个“别人”在自己的未来。可能是一个拥有卓越意志品质的人,一个名利双收的人,一个能在世界上留下光辉印记被人赞颂的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特别的,拥有闪耀的火花。
但这部电影告诉你,每一个看起来普普通通的人,其实也都是依靠曾点亮自己才得以来到人间。更重要的在于,所谓抵达的方法,没有别的,唯有热爱本身。
反倒是,那些五光十色的身份、职业,外在的各种表现,某种程度上变成混淆视听的迷魂障,让人起初看不太清真实的路。
而等到顿悟的那一瞬间,迷障散去,叶子盘旋而下,落入手心,你会发现,抵达远方的路从来就在脚下,在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当中。

 

QQ图片20221116140556.png

 

QQ图片20221116140619.png

 

以前看“冲淡”二字,会觉得是离我们很远的东西。
古人会说陶渊明的诗冲淡深粹,会说魏晋文人冲和淡泊、不然俗尘,到后来,“冲淡”变成一种美学概念,是诸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意境之美。
但最近读一个喜欢的作者的一篇散文,她写,“做人和作文是一样的,追求一种冲淡之趣。”动笔记下来之后细细咂摸,才忽然发现,原来“冲淡”这个词,竟也那么适合挪到生活上来用。
这就好像,如果把每个人的人生当作一件作品,那么我希望它是一部深入浅出的小说。表面上的文字无需什么花样功夫,更不需要标新立异,宏伟巨制的概念输出,但我会希望这部书是能让人愿意读下去,读下去,然后发现还有一点点曲折凹凸的趣味的书。
 

QQ图片20221116140635.png 


记得曾经在某个艺术家的访谈里,听他讲对平淡日常的理解。
他发现,很多人在表述自己的生活的时候会天然忽略掉这些日常琐碎的东西,试图以一些标记性的、特殊的事件来构筑。但他恰好觉得那些不经雕琢的,被“抛弃的”,看起来“无聊平淡”的生活,好像是更有意思的,是真正能带给人熨帖、踏实且温暖的力量的。
我想,他试图表达的,也是一种冲淡的审美,能看到一股热浪平静涌入日常的情节。
而到如今,我也会觉得这样很好,这样淡而有味的生活很好。
一如老朋友的话,“这样,就挺好。”

 

 

« 上一条:江西歸來不吃粉。 « 下一条:北京涮鍋。
济南市高新区经十路5777号万科金域中心A座1801-1803
service@jnsjsm.com
400-659-7887
0531-86515378
Copyright © 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 ICP证:鲁ICP备160173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