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
2019-10-22 10:09:55 712 admin
无米不成佳肴。
前段日子参加了场宴会,那场宴会的料理用料之好,山珍海味尽是,但是每每入口,便觉少了什么。直到同桌有人向服务生点了碗米饭,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方才的空虚感是因没有米饭。这让我深刻感受到,无米不成佳肴。若苏东坡的猪肉无米,红烧肉烧得咸腻,无米饭,难下咽。云林鹅无米,与东坡肉同咸,不宜单吃,必须加碗米饭。而米饭之功效,其淀粉与唾液混合产生甜味,从此鹅肉也就鲜甜。至于眉公豆腐,虽没川菜麻婆豆腐有名,但一样下饭。豆腐里放入火腿和虾米,再加点勾芡做成羹。羹汤里与海与山之风味,若无饭,实则可惜。
米不单单只能是料理的主食,米也能自成佳肴,此为炒饭。炒饭为佳肴,不宜与其他料理一同入口,最多也只能是一起炒的腊肠或是虾仁。有些餐馆会在炒饭上面放入炸过后卤制的排骨,尽管排骨味好,炒饭也炒得粒粒分明,但混在一起吃在口感上的冲突,和味觉上的不单一,让排骨跟炒饭都失去了原本的滋味。同样的,若是把炒饭当主食,配几道菜吃,也不够精致,都不知是在吃菜还是在吃炒饭。所以炒饭只能单吃,把炒饭做为主食实在浪费。
台湾卤肉饭,亦也是因米饭而成佳肴的好例子。虽现在为方便食用,现代人又讲求饮食均衡,卤肉饭时常与蔬菜一起上桌,成卤肉饭便当。但真正好吃的一碗卤肉饭,顶多配个萝卜汤解腻,也就差不多成了。卤肉饭与红烧肉配饭,并非是同一回事。卤肉饭讲究每一粒米饭都要均匀吸附汤汁,这样吃起来口感才好,干饭与湿饭才不在口中起冲突。又因卤肉饭的卤汁下猪皮卤制,卤汁便含丰富胶质,在唇齿之间的黏腻也为卤肉饭的一关键。所以若贪吃而切了小菜,无论素菜荤菜,虽能满足空虚,但可无法满足卤肉饭。
若莲花是花中君子,那么米,肯定是众食里的君子。米饭之柔软,能吸附众多料理之香气,还不与其起冲突。无论是红烧肉的酱汁,或只是一盘再简单不过的炒青菜,与米饭一同入口,都会使滋味更为上乘。
同时,中国菜系之繁多,各方调味都不同,米饭亦可以与酸味、辣味搭配,甚至连难以掌握的苦,米饭都能处理的得宜。唯甜味,若只是单纯以干饭配甜食,恐难以下咽。总之,米在众食里之高洁,说米为食之君子,可谓应当,与万物都合,但却和而不同。
米饭也因为与万物皆百搭,中国人为使自己多吃点米饭,补足精力,也在料理上多做了调整,咸的东西得更咸,辣的东西得更辣,就为让料理更为下饭。有道是:“小菜咸湛湛,用来好下饭”,“菜卤搭烫饭,胜过咸鸭蛋”。只要能够下饭,怎么样都好,营不营养健不健康都是其次,就算是咸鱼,其气味简直扑鼻,但只要与饭同食,气味便是之后的事。
虽米饭为君,但君子在当代并不被重视,成料理的配角。多数餐馆里的米饭,口感都非常之差,标榜着东北产的优质大米,实际却是把陈米与不知产地为何的米混为一谈。又或者,有餐馆亦将前一日没有卖完的米饭,延续到今日使用。隔夜的米饭使原本晶莹剔透的白,呈了暗淡无光的黄,还散发出一股糟糕的淀粉味,难以下咽。或是为了节省成本使米膨胀,就在煮米饭之时放入过多的水,此时米的口感既不是饭也不是糜,像是咀嚼在口中多时的饭。这样的米不再高洁,成为餐桌上最无法入口之物,可惜了这米。
中国菜与其他菜之不同处,在于对热食的重视,如此也就发展出一套对炒的功夫。炒菜,把菜切得合适入口,有时菜更要细成丝,经大火快炒,如此虽油重但不腻口,还能吃下好几碗饭。
也因为中国人如此注重热食,对于西式的料理就显得有点排斥。生菜若不经烹煮,是无法与米饭同处。乳制品也难以与米饭同食。虽然现代已发展出许多“中西合璧”之料理,但是对于传统中国菜来说,这些西方的东西都是拒绝往来之户。原因在于,西餐所使用的食材,无法与米饭产生共识,中国人自然不以此入菜。
中国人爱吃热食,又为米饭是主食,无论走到何方,都无一有与中国像似之地方。日本菜冷食居多,尽管他们也吃米饭,但冷食对于中国人的胃来说并不合适。西餐虽有热食,但多以简单调味的肉料理为主,难以与米饭取之一平衡,多佐以面包。
中国人的特性也与洋人不同,对于洋人来说,饮食多是填饱肚子之用,简单的三明治与咖啡,即可填饱肚子,边走边吃,走更远的路。相反的中国人对于饮食之重视,务必是要坐着,多人合食,享受其中。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人为什么离不开家的原因,就为那口米饭,无论身处多远,都要回家。